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春秋左傳一
Readings in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& commentary of Zuo(Ⅰ) 
開課學期
112-2 
授課對象
學程  經典人文學程  
授課教師
閻鴻中 
課號
Hist5100 
課程識別碼
123 U916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一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綜201 
備註
領域:歷史。
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50人
外系人數限制:10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《春秋》、《左傳》是中國史學的鼻祖,位居經史之學的樞紐,影響歷久不衰。它們為春秋時代提供了完整的編年史框架,寫下攸關文化、制度、人物、觀念和傳說的清晰樣貌,成為探索中國早期歷史無可取代的寶庫,也引發不停歇的追問和質疑。因此,每位讀者都必須是探索者、思考者,與作品本身和歷代學者進行激烈對話和觀念交鋒。現今的新知、關懷和省思,自然也會帶來新的追問和詮釋。
本課程兼有專題討論和文本選讀雙重性質。課程的主軸是以探究的眼光對《春秋》、《左傳》進行研讀和分析,藉以認識其豐厚內涵。另一方面,《公羊》、《穀梁》二傳以下、直到今日的春秋學和左傳學的重要論著,《國語》、《史記》、《管子》、《晏子春秋》、《竹書紀年》等古代史籍子書,以及新出土文獻、文物和考古資訊,都是今日重新探討《春秋》、《左傳》必要的參照背景。資料範圍雖多,實際上不同議題、關懷各有其觀念脈絡和文獻聯繫,掌握條理時並不複雜。
每週設定專題,指定閱讀文獻,由教師和部分同學共同負責解說,其餘同學輪流負責提問和討論。每位同學將提出一篇學期報告,在課堂進行口頭發表。
這門課的進行,著重閱讀中的思考和討論,希望選課生根據各自的能力和興趣高度參與。 

課程目標
1.研讀《春秋》、《左傳》選文,熟悉其體例、文法和敘事特質。
2.認識春秋時代主要史事、制度和文化,留意《春秋》、《左傳》中的表述形式,及在學術史上的認知歷程。
3.認識《春秋》、《左傳》學中的重要詮釋和核心爭議。
以上三項為課程核心目標,以下幾項融入作業。
4.試用QGIS繪製分析性的歷史地圖、編制年表或大事表。
5.參考運用金文、古器物學、考古學及天文、曆法、目錄學等相關學科知識,進行小型研究。
6.在學期報告部分,研究生進行學術寫作訓練;大學部學生可嘗試學術寫作,或具有新意的導讀、改寫。  
課程要求
1.選課生需具有一般古文的閱讀能力,以及研讀古籍的熱誠。《春秋》、《左傳》雖然有些特殊的語法和內容,具前述能力的學生在註釋、翻譯與參考書的幫助下,足以克服絕大多數困難,投入討論和研究工作。
2.課前閱讀指定讀物,參與每週讀物的解說、提問、討論、補充。各種角色約每三至四週輪次,會考慮同學基礎條件和興趣專長進行調配。
3.研究生繳交小作業6份,並擴充一份或數份作業成為學期報告。大學部同學繳交繳交小作業6份,其中2份為課程記錄。學期報告含研究、寫作等選項,可由一份或數份作業擴充構成。(無考試)
4.第11-14週在課堂口頭發表學期報告,期末(6/15前)繳交書面成果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6-8小時 
Office Hours
每週一 12:20~14:10 備註: 個別晤談可來信或當面另約時間。 
指定閱讀
以下兩種特色各異的文本是基本讀物,上課時至少攜帶一種。
楊伯峻著,《春秋左傳注》(修訂本),北京:中華書局,2009三版。反映現代歷史文獻學的眼光,參考各類文獻記載和考古、文物史料,以平等態度看待《春秋》、《左傳》的內容,運用若干現代語法分析技巧。
杜預注,竹添光鴻會箋,《左氏會箋》,成都:巴蜀書社等。以杜預《春秋經傳集解》為基礎,吸收歷代經學思想,重視探討《春秋》、《左傳》關係,兼重敘事、思想分析,含版本、異文校勘資訊。 
參考書目
以下包括(一)春秋經傳參考文獻、(二)相關典籍和歷史考古文獻,(三)工具書和資料庫。若干條目後酌附簡介,以便作業、研讀和延伸學習之參考。

(一)春秋經傳參考文獻

1. 〔晉〕杜預注,〔唐〕孔穎達正義,《春秋左傳正義》,十三經注疏本。杜預〈春秋經傳集解序〉極重要。
2. 胡安順《春秋左傳集解釋要》,北京:科學出版社,2015
3. 〔晉〕杜預,《春秋釋例》,四部備要、四庫全書
4. 〔晉〕杜預著、程元敏疏證,《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序疏證》,臺北:臺灣學生,1991
5. 〔晉〕范寧,〈春秋穀梁傳集解序〉,載十三經注疏《春秋穀梁傳注疏》。范寧博學,所解極精,序中述春秋論可與杜預〈春秋經傳集解序〉比較,對唐宋新春秋學多所啟發

6. 楊伯峻、徐提編,《春秋左傳詞典》,北京:中華,1985
7. 郁賢皓、周福昌、姚曼波注譯,傅武光校閱,《新譯左傳讀本》(二版),臺北:三民書局,2009.翻譯審慎,註釋、說明則力求淺白而不甚精確
8. 沈玉成,《左傳譯文》,北京:中華,1981。訓詁不精,僅可約略參考大意
9. 劉勛,《《左傳》全文通識讀本》,北京:中華書局,2023 初名《春秋左傳精讀》(北京:新世界,2014),此為修訂本。運用新工具和新資料,編入相關文史和考古知識。雖然資料蕪雜,摘引、註解未必確切,但面貌新穎、內容豐富,便利一般讀者參考,也有若干啟發性
10. Stephen Durrant, Wai-yee Li, David Schaberg translated andintroduced, Zuo tradition/ Zuozhuan: Commentary on the "Spring and Autumn Annals", Seattle :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, 2016 左傳的導讀、英譯及註釋,反映漢學家文獻分析的視角

11. 呂祖謙著,慈波整理,《東萊博議彙校評注》,杭州:浙江古籍,2022 《東萊博議》本非詮釋經傳,乃取材《左傳》文字以命題(至宣公十四年止),寫作科舉策論範文。但因剖析人事別出心裁,評論推闡淋漓盡致,對初學寫作者有所啟迪,遂風行不衰,對此後《左傳》學也影響深遠。不過,為求出新而陷於偏激,學術價值不如以下二書
12. 呂祖謙,《春秋左氏傳說》、《春秋左氏傳續說》,四庫全書本 呂祖謙長於史學,此作據論經、傳中歷史線索,往往由小見大,深具史識
13. 〔清〕方苞(望溪)口述,王兆符傳述,《左傳義法舉要》,臺北:廣文書局影印榕園叢書本/《起鳳書院答問(外一種)》附載,北京:華夏,2013) 作者為桐城古文學派開山,本書記錄其口授解說左傳文法五篇。
14. 林紓,《左傳擷華》,上海:商務印書館,1921/點校註釋本收於:潘林編注,《《左傳》讀法兩種》,上海:華東師範大學,2018 作者為晚清民初桐城學派古文學宗師,解說文章深入淺出
15. 李衛軍,《左傳集評》,北京大學出版社,2017 以評點形式導讀文章,始於呂祖謙《古文關鍵》一書,至明清大行其道。在古代著作中,評點《左傳》、《史記》之佳作尤多,不能悉舉,僅列方苞、林紓,此外可參考此書,內容匯集諸說,雖不便觀覽,而易於搜尋

16. 〔宋〕章沖,《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》,四庫全書本。編年史應與紀事本末相輔參讀。以下《左傳》紀事本末類多種,此書為今存最早的一種。分目逾三百五十,逐年條列,貫串後事,間附簡注。猶近年表。
17. 〔宋〕劉朔(四庫全書舊題沈棐),《春秋比事》,四庫全書本(作者據余嘉錫考訂,見《四庫提要辨證》卷一〈經部.春秋類〉。自杜預以來,治《春秋》者多以史學之法貫串搜討,此書為較早著作,將《春秋》內容分類彙編,各作通論,頗具啟發性。以下為史事參考文獻。)
18. 〔宋〕程公說,《春秋分記》,參考紀傳體改編《春秋》、《左傳》,並採《史記》等文獻作注,摘錄名家史論,自作「論曰」頗具通識,為詳而有體之作,亦宋人左傳學的集結。有年表九卷,世譜七卷,名譜二卷,書二十六卷,周王事二卷,魯事六卷,大國世本(即《史記》世家)二十六卷,次國二卷,小國七卷,附録三卷。有四庫全書本。
19. 〔清〕顧棟高,《春秋大事表》,北京:中華,1993/臺北:廣學社。此書分題制表,表內備列相關記事條目要點,但不錄原文細節。精意創見見於諸論之中。此書為以史治經之典範,論述春秋歷史不可忽略之寶庫。
20. 〔清〕魏禧編著,彭家屏參訂,《左傳經世鈔》。魏禧明末清初人,博學而具通識,本書以評點法釋讀左傳敘史之關鍵,對理解史實情勢多有啟發,與文學性評點不同
21. 〔清〕馬驌,《左傳事緯》,臺北:廣文書局影印/山東:齊魯書社排印/香港:龍門書店/四庫全書本。分目一百零八,繫事略依時代先後。逐條各附評說,暢論義理事勢,便於參考,後人亦多採用。
22. 〔清〕高士奇,《左傳紀事本末》,北京:中華/臺北:里仁/四庫全書本。凡五十三卷,以國別為次。各條多通貫前後,近於國別史。補入《春秋》經文、《國語》及三傳記事,兼存異同。有「辨誤」、「發明」,末附評說,涉及考證較多。
23. 〔清〕劉逢祿,《左氏春秋考證》 為晚清公羊學開山,力主《左傳》成於劉歆,非先秦古籍,多不可信,對晚清民初疑古學風影響巨大
24. 吳闓生,《左傳微》,臺北:臺灣中華/黃山書社。承桐城義法之學,文章評點,兼及義理史事。分目略依馬驌《事緯》。作者父汝綸,家學主張區分傳中左氏敘事與經師釋經之文,以為前者可信而後者不可信,故本書「捨經尊傳」、發明傳中微言大義而不問經義,也是晚清民國時期頗具特色而有影響力的詮釋觀點
25. 韓席籌,《左傳分國集注》,江蘇人民,1963/香港:龍門書店,1966/臺中:文听閣,2009.分國、分目俱細。有夾注,多集清人及吳闓生之說,疏通文義,解說地名,分析文理事情,便於參考。評說簡淨扼要。
26. 章太炎,《春秋左傳讀.春秋左傳讀敘錄》,《章氏叢書》本,1915/上海人民出版社《章太炎全集》第二冊,1982-1984 章氏精於史識,《春秋左傳讀》雖為筆記體,但詳舉戰國秦漢言論著作以明《左傳》非晚出,且影響極大;認為《左傳》為接續《春秋》的完整之作。《敘錄》則逐條反駁劉逢祿《考證》。不僅對抗晚清今文學家疑古之風的重要著作,也為重新探討早期《春秋》、《左傳》學提供啟發。
27. 錢穆,〈劉向歆父子年譜〉,發表於《燕京學報》第七期(1930年),後收入作者《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》 自劉逢祿至民初的《左傳》辨偽說大都以劉歆為偽作者,甚至以為遍偽群經、且竄亂史書,其說風行一時。此文詳列劉歆生平及新莽興起的史實,給予有力的反駁,成為以史學解決經學爭議、一新視聽的名著

28. 〔漢〕何休注,〔唐〕徐彥疏,《公羊注疏》,十三經注疏本 漢代論《春秋》大義多本《公羊傳》,西漢董仲舒、東漢何休治《公羊》而別有發揮,均應分別考察。清代公羊學者多本於何休。
29. 劉尚慈,《春秋公羊傳譯注》,北京:中華 簡潔切要,不含何休注,便於初讀公羊傳使用。注者所作〈《春秋公羊傳》概述〉收在書末,亦多精當。
30. 〔清〕陳立義疏,《公羊義疏》,北京:中華書局點校本 含何休注,廣採《春秋繁露》、《左》、《穀》及清代新公羊學見解來詮釋何注
31. 〔漢〕董仲舒著,〔清〕蘇輿注,《春秋繁露義證》,北京:中華書局點校本 《春秋繁露》篇籍煩亂,錯訛紛雜,清末蘇輿詳採群書及歷代清代學者見解作校勘註釋,訂正頗多,詮釋亦精
32. 鐘肇鵬主編,于首奎、周桂鈿、鐘肇鵬校釋,《春秋繁露校釋》,濟南:山東友誼出版社,1994(《孔子文化大全》叢書)匯集蘇輿以後各家校勘註解,詳列版本異同,以白話寫作
33. 張世亮、鐘肇鵬、周桂鈿譯注,《春秋繁露》(中華經典全本全注全譯叢書),北京:中華書局,2012
34. 〔晉〕范寧集解,〔唐〕楊士勛疏,《春秋穀梁傳注疏》,十三經注疏本 《穀梁》在兩漢不如《公羊》、《左氏》通行,然專論義理,無《公羊》之附會、《左氏》之氾濫,自鄭玄稱「《穀梁》善於經」(《六藝論》),范寧集解尤具通識而簡明切實,唐宋以下通觀三傳之學者,於左傳外,往往取穀梁義
35. 〔晉〕范寧集解,〔清〕鍾文烝補注,《春秋穀梁經傳補注》,北京:中華,1996/四部備要 補注詳採清代考據之言,並參漢宋諸儒說,解說詳明,也頗有發揮
36. 周何,《新譯春秋穀梁傳》,臺北:三民書局,2000 難得佳作。註釋中多引據前人註解精義。作者長於禮學,說禮處尤精確明晰

37. 以上三傳之學,以下新春秋學,大多據《左傳》事實,而各申經義

38. 〔唐〕陸淳集注,《春秋集傳纂例》、《春秋集傳辨疑》、《春秋集傳微旨》,四庫全書本 魏晉以來春秋學者多兼治三傳,論其異同。中唐啖助、趙匡、陸淳師友相承,共同完成一家之言,大抵言史事則依《左傳》且通觀歷史大勢,言經義則折衷三傳,復自樹新義。因引據詳明,辨析精切,遂開啟春秋學新風氣
39. 〔宋〕孫復,《春秋尊王發微》,四庫全書本。自樹新義的春秋學。
40. 〔宋〕蘇轍,《春秋集解》,臺北:藝文等。事據《左傳》,義則斟酌各家而能有折衷,尤具史識
41. 〔宋〕呂本中,《春秋集解》,四庫全書本。並列三傳至北宋各家之說,便於比較
42. 〔宋〕胡安國著,錢偉彊點校,《春秋胡氏傳》,杭州:浙江古籍,2010 原名《春秋傳》,採三傳大義及唐宋新說融會為一體,是體系完備的集大成之作。南宋後通行,元明至乾隆間科舉《春秋》主用此傳。清代春秋學往往以此書為打擊目標,實際上晚清公羊學深受其影響
43. 〔元〕汪克寛,《春秋胡傳附録纂疏》 詳說《胡傳》來歷,並採三傳、群書參證異同,為研究《胡傳》的最佳參考書
44. 〔元〕趙汸,《春秋集傳》,四庫全書本 簡淨扼要,以為《春秋》雖具大義,記事多仍史文,反對字字求褒貶,對三傳至宋儒之說汰蕪存精,引述簡潔而各著來歷
45. 〔清〕王夫之,《春秋家說》、《春秋世論》 本史學治經義,獨樹一幟,成績斐然之作

46. 楊樹達,《春秋大義述》,上海古籍,2007 彙整漢魏以前稱述《春秋》內容、義理的各類文獻事例,可一窺當時《春秋》學的功用和影響
47. 嚴壽澂,〈讀楊樹達《春秋大義述》〉
48. 程發軔,《春秋要領》,臺北:三民,1989。簡要的概論。
49. 錢穆,〈孔子與春秋〉,《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》,臺北:東大/聯經/蘭臺。
50. 洪業,〈春秋經傳集解引得序〉,載於《春秋經傳集解引得》(哈佛燕京社),收入《洪業論學集》(北京:中華,1981/臺北:明文,1982)
51. 戴君仁,《春秋辨例》,臺北:國立編譯館,1964
52. 阮芝生,《從公羊學論春秋的性質》,國立臺灣大學台大文史叢刊,1969/北京:華夏,2013
53. 熊逸,《春秋大義:中國傳統語境下的皇權與學術》(西安:陝西師範大學,2007)、《春秋大義2:隱公元年.一部見微知著的中國思想史》(桂林:廣西師範大學,2009)
54. 趙伯雄,《春秋經傳講義》,北京:人民,2012
55. 牟潤孫,〈兩宋春秋學之主流〉,收於作者《注史齋叢稿》,北京:中華,1987
56. 林穎政,《明代春秋學研究》,臺北:致知學術,2014
57. 張高評,〈臺灣近五十年來《春秋》經傳研究綜述(上、下)〉,《漢學研究通訊》23卷3-4期,208、2011(介紹台灣地區《春秋》學主要傳承,以中文系為主。)
58. David Schaberg, A patterned past : form and thought in early Chinese historiography, Harvard Univ Asia Center, 2001
59. Andrew Feldherr and Grant Hardy edited, Oxford History of Historical Writing, Vol1: beginnings to ad 600, Oxford University Press, 2011
60. 童書業,《春秋左傳研究(校訂本)》,北京:中華,2006
61. 張以仁,《春秋史論集》,臺北:聯經,1990
62. 張以仁,《張以仁先秦史論集》,上海古籍,2010
63. 徐中舒,〈左傳的作者及其成書年代〉,《歷史教學》1962:9,收於《徐中舒歷史論文選集》(北京:中華,1998)
64. 劉正浩,《春秋左傳通考》,臺北:致知學術出版社,2013;又,《左海鉤沈》,臺北:三民,1997
65. 張高評,《左傳導讀》,《左傳之文學價值》,《左傳文章義法撢微》,臺北:文史哲,1982/2015
66. 張高評,《春秋書法與左傳史筆》,臺北:里仁,2011
67. 張素卿,《敘事與解釋:〈左傳〉經解硏究》,臺北:書林,1998
68. 李惠儀著,文韜、許明德譯,《《左傳》的書寫與解讀》(The readability of the past in earl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),南京:江蘇人民,2016
69. 李隆獻,《先秦兩漢歷史敘事隅論》,臺北:臺灣大學出版中心,2017
70. 沈玉成、劉寧,《春秋左傳學史稿》,南京:江蘇古籍,1992
71. 金永健,《清代《左傳》考證研究》,北京: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,2013  本書內容始於顧炎武、下至劉師培的考證、訓詁和思想研究,但未涉及有關《左傳》辨偽、敘事方面的討論。內容平實,對各書多推崇而少批評。
72. 朱彝尊,《(點校補正)經義考》,臺北: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,1997-99/四部備要(歷代經學書目及提要)
73. 紀昀,《(欽定)四庫全書總目提要》,臺北:臺灣商務等影印

(二)相關典籍和歷史考古文獻
1. 范祥雍編,《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訂補》,上海:上海人民,1957
2. 方詩銘、王修齡,《古本竹書紀年輯證(修訂本) 》,上海:上海古籍,2005
3. 〔漢〕司馬遷,裴駰、司馬貞、張守節注,瀧川龜太郎考證,《史記會注考證》(十二諸侯年表及周本紀、列國世家時須參考。並可參照:〔清〕梁玉繩,《史記志疑》)
4. 〔清〕徐元誥,《國語集解》,北京:中華,2002
5. 來可泓,《國語直解》,上海:復旦大學:2000
6. 安井衡纂詁,《管子纂詁》(漢文大系第21卷),東京:富山房,1919(翻印本多種)
7. 顔昌嶢著 ,邊仲仁點校,《管子校釋》,長沙:岳麓書社,1996
8. 湯孝純注譯《新譯管子讀本》,臺北:三民,2006二版
9. 鍾肇鵬、孫開泰、陳昇校釋,《管子簡釋》,濟南:齊魯書社,1997
10. 羅根澤,《管子探源》,上海:中華書局,1931
11. 張純一,《晏子春秋校注》,上海:世界書局,1935/北京:中華書局,2014(中華書局本附錄銀雀山漢簡本《晏子》)
12. 吳則虞,《晏子春秋集釋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82(等)
13. 駢宇騫,《銀雀山竹簡《晏子春秋》校釋》,臺北:萬卷樓,2000(原名:《(銀雀山竹簡)晏子春秋校釋》,北京:書目文獻1998)
14. 王更生,《晏子春秋今注今譯》,臺北:臺灣商務
15. 李萬壽,《晏子春秋全譯》
16. 〔清〕馬驌,《繹史》,北京:中華/濟南:齊魯書社/臺北:臺灣商務等
17. 〔清〕陳厚耀,《春秋戰國異辭》,四庫全書本
18. 〔清〕黃式三,《周季編略》,南京:鳳凰,2008
19. 童書業,《春秋史料集》,北京:中華,2008
20. 童書業,《春秋史(校訂本)》,北京:中華,2006
21. 羅倬漢,《史記十二諸侯表考證》,上海:商務,1943 (證明《史記》多據《左傳》,且當時《左傳》的體裁、內容與今本大體略同)
22. 王貴民、楊志清,《春秋會要》,北京:中華,2009 (《春秋會要》初由〔清〕姚彥渠所編,此本大幅擴充條目,增補內容)
23. 楊寬、吴浩坤主編,《戰國會要》,上海古籍,2005 豐富的史料分類彙編
24. 呂思勉,《呂思勉讀史札記.甲帙》,上海古籍,2007增訂本 考證三傳見解特殊
25. 錢穆,《先秦諸子繫年》,臺北:東大,1986/北京:九州,2011
26. 楊寬,《戰國史料編年輯證》,臺北:臺灣商務,2002

27.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编,《中國考古學——兩周卷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,2019
28. 李學勤,《東周與秦代文明(增定本)》,北京:文物,1991/上海人民,2007
29. 劉莉,《中國考古學: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早期青銅時代》,北京:生活‧讀書‧新知三聯書店,2017
30. 楊建華,《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北方文化帶的形成》,北京:文物,2004 11
31. 湖北省博物館編,《曾侯乙墓》,北京:文物,1989 8
32. 祝中熹,《早期秦史》,蘭州:敦煌文藝,2004 9
33. 滕銘予,《秦文化:從封國到帝國的考古學觀察》,北京:學苑,2003 10
34. 梁雲,《戰國時代的東西差別:考古學的視野》,北京:文物,2008
35. 梁雲,《西垂有聲:《史記·秦本紀》的考古學闡釋》,,北京:生活‧讀書‧新知三聯書店,2020
36. 李峰著,吴敏娜等譯,《西周的政體》,北京:生活‧讀書‧新知三聯書店,2010
37. 李峰著,徐峰譯,《西周的滅亡──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》(增訂版),上海古籍,2017
38. [美]羅泰( Lothar von Falkenhausen)著,吳長青等譯:《宗子維城:從考古材料的角度看西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國社會》,上海古籍,2017
39. 野蠻小邦周,《爆料商周:上古史超譯筆記》,新北市:遠足文化,2020
40. John Lagerwey,Marc Kalinowski, Early Chinese Religion: Part One: Shang Through Han (1250 BC-220 AD), Brill(Leyden.Boston), 2009
41. Gideon Shelach-Lavi吉迪著,余靜譯,《中國北方邊疆地區的史前社會:西元前一千年間身分標識的形成與經濟轉變的考古學觀察(Prehistoric societies on the northern frontiers of China :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identity formation and economic change during the first millennium BCE)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,2012
42. 許宏,《大都無城: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》,北京:生活‧讀書‧新知三聯書店,2016 9
43. 許宏,《何以中國:西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》,北京:生活‧讀書‧新知三聯書店,2016 8
44. 許宏,《東亞青銅潮:前甲骨文時代的千年變局》,北京:生活‧讀書‧新知三聯書店,2021 10
45. 陳家寧,《《史記》商周史事新證圖補(壹):殷、周、秦《本紀》新證圖補》,天津人民,2011
46. 孫機,《中國古代物質文化》,北京:中華,2014
47. 揚之水(趙麗雅),《詩經名物新證》,北京古籍,2000/天津教育,2007修訂版
48. 揚之水(趙麗雅),《先秦詩文史》,瀋陽:遼寧教育,2002/北京:中華,2009
49. 陳佩芬等,《中國青銅器》,臺北:南天/上海:古籍

50. 范祥雍箋證,《戰國策箋證》,上海古籍,2006 11 湯孝純注譯,《新譯管子讀本》,臺北:三民,1995 12 貝遠辰注譯,《新譯商君書》,臺北:三民,1996
51. 裘錫圭主編,湖南省博物館、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,《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(一至五冊)》,北京:中華書局,2014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獻既多且精,其中《春秋事語》和《戰國縱橫家書》對《左傳》、《戰國策》等歷史文獻有重要的參照意義。
52. 馬承源主編,《商周青銅器銘文選(二 西周、三 東周)》,北京:文物,1986-1990
53. 陳偉,《楚地出土戰國簡策〔十四種〕》,北京:經濟科學出版社,2009
54. 馬承源主編,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》(九冊),上海古籍,2001-2012
55. 季旭昇、高佑仁主編,《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》讀本》(九冊),台北:萬卷樓/北京:北京大學,2009-2017
56. 俞紹宏、張青松編著,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集釋》(十冊),北京: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,2019
57. 俞紹宏,《上海博物館藏楚簡校注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,2016

(三)資料庫和工具書
1. 中研院「殷周青銅器地理資訊系統」http://www.ihp.sinica.edu.tw/~bronze/。據譚其驤《中國歷史地圖集》,底圖為衛星地圖;並可檢索出土青銅器時空關係。(以下一般工具書及資料庫)
2. 譚其驤主編,《中國歷史地圖集》,北京:中國地圖/臺北:曉園,第1册:原始社會.夏.商.西周.春秋.戰國時期;第2册:秦.西漢.東漢時期
3. 中央研究院「中國文明之時空基礎架構」網站https://www.osgeo.cn/map/m0334,將譚其驤主編《中國歷史地圖集》的資料結合GIS,除了便於精確的核對地點外,更便利繪製GIS歷史地圖
4. 黃鳴,《春秋列國地理圖志》,北京:文物,2017
5. 朱本軍,《戰國諸侯疆域形勢圖考繪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19

6. 張培瑜,《中國先秦史曆表》,濟南:齊魯書社,1987
7. 張培瑜,《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》,鄭州:大象,1997
8. 張培瑜,《中國古代曆法》,北京:中國科學技術,2007

9. 中研院「漢籍電子文獻」資料庫
10. 「基本古籍資料庫」
11. 維基文庫「四庫全書」 便於閱覽
12. 「四庫全書」電子資料庫 可檢索
13. 「春秋三傳對讀系統」資料庫 便於檢索對讀,需留意文本訛誤
14. 「漢川草盧」,四部要籍電子文獻,校對精審,標點齊備,方便閱讀,無檢索功能
15. 中研院「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」。可檢索器名、器型、銘文及觀看器型圖和拓本
16. 香港中文大學「郭店楚簡資料庫」http://bamboo.lib.cuhk.edu.hk/
17. 國家圖書館「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」https://rbook.ncl.edu.tw/NCLSearch,提供大量古籍版本,重要版本並提供線上影像閱讀

18. (漢學研究中心)經學研究論著目錄資料庫1912~2002(含臺灣、大陸。經學之外,涵蓋部分漢代史學研究。)
19. (漢學研究中心)外文期刊漢學論著目次資料庫
20. (漢學研究中心)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資料庫1912-2009(含臺灣、大陸。涵蓋兩漢子、史研究論著。)
21. 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https://tpl.ncl.edu.tw/NclService/
22.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
23. Airiti Library華藝線上圖書館
24. 中國知網(臺大總圖連結) (含中國大陸期刊論文、優秀碩士論文、博士論文等資料庫)

25. 宗福邦、陳世鐃、蕭海波主編,《故訓匯纂》,北京:商務,2003(歷代訓詁資料彙編)
26. 《漢語大辭典》,有紙本及網路版
27. 「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」(簡稱「小學堂」)極佳的古文字字形、字音資料庫,由「漢字古今字資料庫」及「漢字古今音資料庫」組成,可互相連結,並可連結「康熙字典」電子資料庫
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小作業 
50% 
共6篇。按指定週次繳交。(大學部同學其中2份為課程記錄) 
2. 
學期報告 
25% 
可由一篇或數篇小作業發展而成。(在第11週至14週,進行課堂發表。如人數過多則採視訊發表)研究生為學術寫作;大學部有研究、導讀、改、寫創作等選項。均可由一份或數份作業擴充構成。 
3. 
課堂討論 
25% 
涵蓋課堂講解、提問和討論的綜合表現。每週輪流擔任不同角色。 
 
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
 
上課形式
以錄影輔助, 提供學生彈性出席課程方式
作業繳交方式
延長作業繳交期限, 書面報告取代口頭報告, 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
考試形式
其他
由師生雙方議定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01週
02/19  課程介紹.概說 
第02週
02/26  春秋之文:文法與義例(論魯春秋、孔子春秋,其他古代編年史與各種「春秋」,春秋釋例) 
第03週
03/04  春秋記事:事類、國別、疏略與錯謬 
第04週
03/11  春秋之義:春秋三傳(含隱諱、不書及孔門微言大義) 
第05週
03/18  左傳敘事學(I):春秋前期記事(魯國、篡亂、朝聘會盟)
 
第06週
03/25  左傳敘事學(II):齊桓晉文霸政(附:左傳與國語、管子的關連)  
第07週
04/01  唐宋春秋學選讀:從啖助到胡安國、呂祖謙 
第08週
04/08  左傳敘事學(III):霸政後期與人物 
第09週
04/15  左傳與詩書禮學 
第10週
04/22  春秋史的改寫:從司馬遷到顧棟高 
第11週
04/29  左傳之「凡」、「君子曰」、「仲尼曰」與辨偽學研究 附左傳事緯、左傳紀事本末(第11-14週同時進行研究報告口頭發表) 
第12週
05/06  左傳、國語中的族群論述、遠古記憶與傳說 
第13週
05/13  左傳文體學(附:與晏子春秋、檀弓、論語的關連) 
第14週
05/20  近代春秋左傳學選讀 
第15週
05/27  當代左傳研究選讀 
第16週
06/03  期末討論